能干重活還能舞獅按摩 機器人普及進入倒計時
粗活重活沒人干工業機器人來頂
過去,機器人是“盲人”劍客,現在轉型升級,有了視覺系統。它們因為有了“眼睛”,在實際運用上,能實現一雙機械手取代多雙手,可以檢驗、組裝,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
工廠自動化上,機器人不但力氣大,而且速度快。有的可以一手抓起9箱啤酒,有的3秒鐘可以清洗并烘干一個生鮮食品送貨用的籃子。在2015智慧自動化產業兩岸大趨勢論壇上,臺灣廣運機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清福展示了該企業的機器人產品。
“對于企業而言,使用機器人不但解決了招工難,降低了風險,還節省了成本。”謝清福說,在臺灣,搬飲料這樣的粗重工作,20年前就沒人做了。再比如尿素工廠,因為農業生產的關系,一年出貨兩次,有的工廠1小時能生產1600包尿素,堆貨時,要從地下往上堆到屋頂,如果用人工堆就很危險,讓機器人來做就安全得多。有企業生產線采用自動化后,員工從250人減少到25人,還有的企業因此降低了一半以上的成本。
“自動化正應用到各行各業。”謝清福說,當下,隱形眼鏡市場火爆,他們就做出了無人化生產的隱形眼鏡生產車間。甚至,他們還做出醫療機器人,比如隔離測試機。
此外,有的機器人除了干粗活重活外,還能娛樂人類。謝清福說,他們在工博會上展示的舞獅機器人,舞動起來活靈活現,其實平時它們是在工廠里工作的,只有在節假日出來舞一舞,賺點外快。
在謝清福看來,機器人取代人工的時代已經不遠了,因為視覺機器人可以實現一雙機械手取代多雙手。比如安裝一塊pc板,可以負責80%以上的組裝程序,甚至可以掀開蓋子、安裝,然后再蓋蓋子。
能幫主人按摩還能聊天服務型機器人即將面世
正因看到機器人產業前景,各路企業紛紛加入。有專家認為,就像現在智能手機普及使用一樣,機器人產業也將會有爆發性成長。
國立臺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羅仁權說,在大陸,有十幾個機器人相關開發區,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每過5年,機器人產業會產生一個飛躍,最近三到五年,工業機器人將從大企業普及到中小企業,那時成本會下降到目前的1/3。而服務型機器人,預計在10年后廣泛應用,那時,它們反映速度夠快,給人感覺夠溫柔。
羅仁權說,工業機器人發展比較穩定,服務型機器人發展速度是工業機器人的4倍,將來甚至可以走進家庭。現在家庭普遍少子化、高齡化,老人在家很孤單。機器人管家誕生后,可以根據家庭特點進行私人化設計,比如家里有高官退休,對話時,機器人甚至可以叫出稱呼老人家以前的官職,哄老人開心。
“我正在研究馬殺雞(按摩)機器人,2016年就可出制作出來。”羅仁權說,一次下班后,他去按腳,發現按摩師傅辛苦,手指關節已經變形,一天工作下來非常累,看著已經快睡著了,手上也沒勁。他立即產生一個想法,研發按摩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手臂功能非常好,可以按摩脖子和肩膀,力度到位。
羅仁權認為,未來,機器人會擁有情感,但是有極限,沒有人那么體貼,確實會搶人類的工作,但將來也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產生。
觀點:
中國制造要脫胎換骨先產學結合蹲好馬步
在機器人產業,現在大陸和臺灣苦惱的地方是關鍵零組件的自主研發,目前這項技術多被國外企業掌握。專家認為,兩岸業界可以嘗試產學結合方式進行合作。
“中國制造這個概念,一定要脫胎換骨。”羅仁權說,同樣的技術,誰先轉化應用,誰就就占到了先機。
但對企業而言,常年忙于生產,研究新技術的精力和能力比較缺乏。羅仁權給建議,可以通過投資來分享技術,研究機構集結到一定資金,就可以規劃未來幾年要做頂尖產品。比如,與其實驗室合作,投資到一定金額,可以主導其研究方向。
羅仁權認為,臺灣的教育與西方比較接近,學生在創意和學習態度上,更利于機器人產業的開發,但是臺灣經費很不夠。大陸如果能夠在產學合作的,把臺灣學者也納入進來,開展關鍵零組件的開發,中國的強大指日可待。
據了解,兩岸每年都會舉辦機器人競賽,廈門大學也派人到臺灣參加競賽,表現很優秀。這種競賽意義不容忽視,比如機器人和人之間的籃球競賽,采用nba規則開賽。機器人不但要跑得很快,還要會投籃,考驗了機器人的視覺系統,考驗設計者人機整合能力。
“發展機器人產業,得先蹲好馬步,做好基礎科學,不能好高騖遠。”羅仁權希望大陸的政府和高校能有這個愿景,因為這個時候投資對了,就可以比別的地方發展得更快。
過去,機器人是“盲人”劍客,現在轉型升級,有了視覺系統。它們因為有了“眼睛”,在實際運用上,能實現一雙機械手取代多雙手,可以檢驗、組裝,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
工廠自動化上,機器人不但力氣大,而且速度快。有的可以一手抓起9箱啤酒,有的3秒鐘可以清洗并烘干一個生鮮食品送貨用的籃子。在2015智慧自動化產業兩岸大趨勢論壇上,臺灣廣運機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清福展示了該企業的機器人產品。
“對于企業而言,使用機器人不但解決了招工難,降低了風險,還節省了成本。”謝清福說,在臺灣,搬飲料這樣的粗重工作,20年前就沒人做了。再比如尿素工廠,因為農業生產的關系,一年出貨兩次,有的工廠1小時能生產1600包尿素,堆貨時,要從地下往上堆到屋頂,如果用人工堆就很危險,讓機器人來做就安全得多。有企業生產線采用自動化后,員工從250人減少到25人,還有的企業因此降低了一半以上的成本。
“自動化正應用到各行各業。”謝清福說,當下,隱形眼鏡市場火爆,他們就做出了無人化生產的隱形眼鏡生產車間。甚至,他們還做出醫療機器人,比如隔離測試機。
此外,有的機器人除了干粗活重活外,還能娛樂人類。謝清福說,他們在工博會上展示的舞獅機器人,舞動起來活靈活現,其實平時它們是在工廠里工作的,只有在節假日出來舞一舞,賺點外快。
在謝清福看來,機器人取代人工的時代已經不遠了,因為視覺機器人可以實現一雙機械手取代多雙手。比如安裝一塊pc板,可以負責80%以上的組裝程序,甚至可以掀開蓋子、安裝,然后再蓋蓋子。
能幫主人按摩還能聊天服務型機器人即將面世
正因看到機器人產業前景,各路企業紛紛加入。有專家認為,就像現在智能手機普及使用一樣,機器人產業也將會有爆發性成長。
國立臺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羅仁權說,在大陸,有十幾個機器人相關開發區,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每過5年,機器人產業會產生一個飛躍,最近三到五年,工業機器人將從大企業普及到中小企業,那時成本會下降到目前的1/3。而服務型機器人,預計在10年后廣泛應用,那時,它們反映速度夠快,給人感覺夠溫柔。
羅仁權說,工業機器人發展比較穩定,服務型機器人發展速度是工業機器人的4倍,將來甚至可以走進家庭。現在家庭普遍少子化、高齡化,老人在家很孤單。機器人管家誕生后,可以根據家庭特點進行私人化設計,比如家里有高官退休,對話時,機器人甚至可以叫出稱呼老人家以前的官職,哄老人開心。
“我正在研究馬殺雞(按摩)機器人,2016年就可出制作出來。”羅仁權說,一次下班后,他去按腳,發現按摩師傅辛苦,手指關節已經變形,一天工作下來非常累,看著已經快睡著了,手上也沒勁。他立即產生一個想法,研發按摩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手臂功能非常好,可以按摩脖子和肩膀,力度到位。
羅仁權認為,未來,機器人會擁有情感,但是有極限,沒有人那么體貼,確實會搶人類的工作,但將來也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產生。
觀點:
中國制造要脫胎換骨先產學結合蹲好馬步
在機器人產業,現在大陸和臺灣苦惱的地方是關鍵零組件的自主研發,目前這項技術多被國外企業掌握。專家認為,兩岸業界可以嘗試產學結合方式進行合作。
“中國制造這個概念,一定要脫胎換骨。”羅仁權說,同樣的技術,誰先轉化應用,誰就就占到了先機。
但對企業而言,常年忙于生產,研究新技術的精力和能力比較缺乏。羅仁權給建議,可以通過投資來分享技術,研究機構集結到一定資金,就可以規劃未來幾年要做頂尖產品。比如,與其實驗室合作,投資到一定金額,可以主導其研究方向。
羅仁權認為,臺灣的教育與西方比較接近,學生在創意和學習態度上,更利于機器人產業的開發,但是臺灣經費很不夠。大陸如果能夠在產學合作的,把臺灣學者也納入進來,開展關鍵零組件的開發,中國的強大指日可待。
據了解,兩岸每年都會舉辦機器人競賽,廈門大學也派人到臺灣參加競賽,表現很優秀。這種競賽意義不容忽視,比如機器人和人之間的籃球競賽,采用nba規則開賽。機器人不但要跑得很快,還要會投籃,考驗了機器人的視覺系統,考驗設計者人機整合能力。
“發展機器人產業,得先蹲好馬步,做好基礎科學,不能好高騖遠。”羅仁權希望大陸的政府和高校能有這個愿景,因為這個時候投資對了,就可以比別的地方發展得更快。